12月12日,衛生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2012年衛生監督工作進展和成效。會上,衛生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就白酒塑化劑超標和“黃金大米”事件等近期熱點話題作了回應。
衛生部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
對重點食品開展塑化劑風險監測
就白酒塑化劑超標的問題,衛生部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回應稱,衛生部已對重點食品進行塑化劑風險監測。
蘇志說,臺灣塑化劑事件發生之后,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及其相關的條例,相關監管部門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督檢查。衛生部門負責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也安排了對重點食品開展這方面的監測。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了解我國食品中的塑化劑遷移或者污染,是否存在人為添加;二是為制定標準積累經驗。據了解,各個國家目前都沒有這方面的標準,包括一些國際組織都沒有明確規定塑化劑在食品中的含量。我國衛生部在2008年就制定了《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9685-2008)》,對食品容器和包裝材料用添加劑的使用進行了規定,對添加劑的特定遷移量或最大殘留量也進行了判定。
“去年衛生部551號文件實際上很有針對性,就是要控制違法添加行為。規定的限量值,參照了國際上其他國家的限量。專家們認為,如果超過了這個值,就要認真追查原因。”蘇志說,塑化劑問題的確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相關政府部門也高度重視、積極行動。衛生部在今年的風險監測中,也安排了重點食品的塑化劑方面的風險監測。主要圍繞一些在食品生產加工或者貯存過程中容易接觸塑料的包裝容器、管道制品的食品進行重點監測,將嬰幼兒食品、白酒、食用油、方便食品的調料包等納入監測,監測的結果將通報給有關部門采取措施或者作為制定相關標準的參考依據。
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
“黃金大米”事件暴露科學道德自律失范
針對“黃金大米”事件,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這一事件暴露出少數科研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科學道德自律失范,項目承擔單位對個別科研項目監管不善。
鄧海華說,“黃金大米”事件發生以后,衛生部高度重視,立即責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會同湖南、浙江有關方面開展了調查,衛生部主要領導多次召開會議,督促調查工作的進展,要求以事實為依據,查明真相向社會公布。上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浙江省醫學科學院三家聯合發布了“黃金大米”事件的調查和處理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通報,在項目的實施和科研的倫理審查過程中,主要當事人違反了國家相關的法規和科研的倫理原則,而且在接受調查的時候,隱瞞了事實,提供虛假信息,干擾了調查的進展。
衛生部要求相關單位要以此為鑒,深刻汲取教訓,進一步加強對科研項目的管理,強化對科研人員法律法規和科研誠信的教育,在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國際合作、探索未知領域的同時,要加強管理、完善制度、舉一反三,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發布會上,有關專家還就飲水安全狀況進行了介紹。截至今年11月底,2012年全國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共監督檢查供水單位7.33萬戶次,抽檢各類消毒產品、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5萬余件,查處違法案件3.7萬余起。經過努力,目前已在全國設置生活飲用水水質監測點2.86萬個,覆蓋全部省份、地市和30%的縣。
文章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