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假冒偽劣,我們到處舉報,舉報到工商局,工商說找公安,找到公安,公安說需要多少金額才能立案”一位保健食品企業負責人這樣描述企業艱難的維權之路。的確,保健食品企業面對侵權,“處理起來似乎特別麻煩”,而這一切正是源于目前尚無針對保健食品的相關監管法規,對監管職責無法進行明確界定,也就很難從根本上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夸大宣傳、違規添加藥物……這些屢遭曝光的保健食品行業丑聞近些年來似乎沒有得到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堪憂的行業現狀,無論是消費者、企業還是 監督部門,都在呼喚保健食品監管條例盡快出臺。
普通食品宣傳功效
“明明沒有戴著藍帽子,卻敢宣稱功效,這讓保健食品情何以堪?”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對于沒有保健食品批號的普通食品大肆宣傳功效乃至藥效甚感憤怒。他認為這樣的做法,對于經過重重關卡終獲認證的保健食品來說,“簡直太不公平了”。
他坦承,我國傳統的中醫藥連食品和藥品都同宗同源,再加上保健食品,確實容易造成混亂。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司司長童敏也舉例說,比如大棗、山藥、枸杞等,藥食同源的食品,到底能不能宣稱功能,如果宣稱功能由誰來監管?再如,目前進口的保健食品很大一部分沒有經過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批,也在市場上銷售,該由哪個部門來管?依據什么管?都亟待法律的明確界定。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華鋒表示,其實,從法律意義上講,只有保健食品的概念,保健品、營養品、滋補品等都是俗稱。人們通常所說的燕窩、蟲草等都屬于營養滋補品,是按照我國傳統的藥食同源的理念延續下來,作為原料用于藥品生產就是藥品,直接食用就應屬于普通食品。
不過,很多普通消費者卻對此并不了解,加上法律法規滯后,標準規范不完善,人們看到的就是很多沒有保健食品批號的普通食品在宣傳時卻賣力鼓吹功效。
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肖煒軍介紹,2009年頒布實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確,對保健食品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但至今3年過去了,《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仍未出臺。“這就使得監管缺乏法律依據,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中” 。
目前,傳統藥食用源的食品、進口的保健食品等都處于監管空白地帶,屬于無人監管的現狀。
食品非法添加藥物
如果說普通食品宣傳保健功效僅僅是在欺瞞消費者的話,那么食品里非法添加藥物則確確實實地損害了消費者健康,甚至可能誘發生命危險。
在食品里非法添加藥物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減肥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不止一次曝光過一些普通食品批號或保健食品批號的減肥品非法添加西布曲明來達到減肥的效果。
徐華鋒介紹,除了減肥產品外,很多降糖產品、降血脂產品乃至一些打著壯陽旗號的普通食品也是違規添加藥物的重災區。如在輔助降血糖功能產品中非法添加二甲雙胍、格列苯脲,在緩解體力疲勞功能產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
事實上,除了西藥之外,很多不在藥食同源之列的中藥被違規添加在普通食品中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記者在市場上看到,很多普通食品都宣稱含有冬蟲夏草原料。比如西藏皇鼎圣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皇鼎圣草蟲草軟膠囊”,宣稱原料是源自那曲冬蟲夏草野生當季頭草,一盒市場銷售價最高達26888元;由青海天藥用資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出品的極草5X冬蟲夏草,最高售價29888元/盒。海晏堂推出的一款冬蟲夏草沒有保健批號,打出的廣告宣傳語卻是“選標準蟲草到海晏堂”。不僅于此,包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類大企業也有不少原料是冬蟲夏草的普通食品。
事實上,衛生部“衛監督函〔2009〕326號”《關于普通食品中有關原料問題的批復》中明確指出,冬蟲夏草目前均不得作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
“但這一塊現在就面臨監管難題,因為這些產品沒有‘藍帽子’,屬于普通食品,藥監部門沒有執法依據”。廣東省藥監局保健食品處謝超副處長稱,以保健食品大省廣東為例,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下發了《關于重點打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為監督檢查的通知》,并組織全省各級保健食品監管部門開展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但對于普通食品非法添加卻無能為力。
當然,一些正規的保健食品企業則會很謹慎。廣東省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森柱就表示,他們得知“靈芝”不能當作普通食品的原料,就停止生產市場上一款銷售不錯的靈芝月餅。
“如果法律明確了普通食品宣傳有保健功效,就納入保健食品監管范疇,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了。”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如是指出,如果沒有明確,負責保健食品監督的部門可能就會背“黑鍋”,被扣上監督不力的帽子。而事實上,出問題的壓根不是保健食品,它們也鞭長莫測。
一號多產品共用
因為普通食品沒有藍帽子也可以宣傳功效,這勢必對有藍帽子的保健食品造在不公。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無疑會讓不少保健食品企業“失足”。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江西汪氏集團就存在一號多產品使用的現象。記者在市場上看到,“巢牌汪氏蜂膠軟膠囊”和“汪氏蜂膠軟膠囊”兩款產品從包裝正面看,除了顏色不同,其它標識基本一致,包括食用量及功效成分含量等竟一字不差,批號均為“衛食健字[2001]第0301號”。但細心觀察即可發現,在包裝側面,產品名稱有所差別,前者標識為“巢牌汪氏蜂膠軟膠囊”,后者為“汪氏蜂膠軟膠囊”。當然,兩者價格還是相差較大。“巢牌汪氏蜂膠軟膠囊”零售價為449元,“汪氏蜂膠軟膠囊”零售價為223元。
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查詢得知,“巢牌汪氏蜂膠軟膠囊”是獲得保健品批號的產品,其批準證書上標示產品規格為500mg/粒,每粒含總黃酮1.35mg。但市場在售的該款產品外包裝標示為產品規格500mg/粒,每100g內容物中含總黃酮540mg,通過換算得出,每粒含總黃酮2.7mg,是其保健食品批準證書上標示的2倍。
徐華鋒表示,按照規定,每一個批準文號只對應一個保健食品,禁止其他保健食品套用同一批準文號(俗稱“一號多用”)。
不過,對于一號多用,企業也表示有苦衷。部分保健食品企業相關負責人透露,企業拿批號太難,等待時間太久。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2009年上報的產品,到目前仍然沒有拿到批號。
徐華鋒表示,保健食品審評機制創新不夠,評審過程復雜已經明顯制約了行業發展。山東省保健協會秘書長張憲黨也認為,山東省可以做新產品上市的檢驗機構太少,企業要排隊很久,而且檢驗機構之間缺乏競爭,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申報進度。
“沒號的都可以宣傳功效,這勢必會對有號的造成不公”。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賈亞光認為,如果法規對普通食品宣傳功效能夠有效制止,一號多產品使用的現狀很可能會少很多。
目前,國家保健食品批號最多的企業有湯臣倍健、安利等公司,多達幾十個。
假冒“藍帽子”屢見不鮮
實際上,對于保健食品一號多產品使用的問題相對還是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沒有批號,直接冒用其它有批號的產品。
據徐華鋒介紹,保健食品由批文持有單位經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批后進行自主生產或委托生產,批文持有單位不得擅自將批準文號租借給其他生產企業進行生產。
“對于委托生產的問題,藥監部門都做了大量工作,違法的情況基本上得到查處”。 廣東省藥監局保健食品處謝超副處長介紹,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展了保健食品委托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排查梳理了保健食品委托生產方面存在的問題。據統計,廣東省藥監部門對全省123家保健食品委托生產企業和71家受托企業進行摸底清查,對涉嫌違反保健食品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并發出了整改通知。
對于直接冒用其它有批號產品的現象,則仍然很猖獗。2011年,被國家藥監部門曝光的“套牌”產品就有數十種,如“雪域唐清”所使用的批準文號系盜用“陜科牌康樂益膠囊”的批準文號;安徽省藥監部門發現,標示“天綠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樂力鈣”和“鈣爾奇D”的批準文號,所對應的實際產品名為“寶健牌迪鈣片”……
減肥產品“左旋肉堿8點瘦”被廣州市藥監部門曝光,其標示的批準文號為“衛食?。?003)第0373號”,經查詢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保健食品數據庫,這一批準文號所對應的產品名稱是“蝶之舞牌減肥膠囊”。
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通報,在進行市場監察時發現,竟有14種假冒減肥產品同時盜用同一個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另外,該局查獲的2700余盒假劣保健食品中,違法行為大多是套用、偽造批準文號,或是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等。
廣東省保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詠透露,目前常見的“套牌”、“盜號”形式主要有:1.直接盜用其他廠家的批準文號;2.直接與廠商達成協議,“租用”其批號貼牌生產;3.同一廠家的多種產品“一號多用”;4.一個產品出問題后換個名稱包裝再上市,批號不變;5.“老瓶裝新酒”,新產品用老批號;6.普通食品套用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7.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冒充藥品,盜用藥品批準文號等等。
當前保健食品市場亂象與監管乏力不無關系。“保健食品監管職能歷經多次調整。”童敏說,1996年起,衛生部負責保健食品的審批和監管。2003年9月,審批職能移交國家食藥監局。2008年9月,監管職能移交國家食藥監局。2011年3月,中央編辦明確國家食藥監局的保健食品監管職能,并將國家食藥監局食品許可司更名為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司。目前,一些市、縣級局保健食品職能交接尚未完成。
在采訪中,企業雖然對行業前景抱有極大的樂觀,但對行業現狀仍有諸多困惑。“我們特別期待《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的出臺,因為《條例》出臺了就等于從法律上承認、界定了保健行業。”威海紫光生物董事長李泥亭說。
事實上,《條例》的出臺不僅是為保健行業正名,更大的意義在于從源頭上整治、規范行業發展。廣東省藥監局保健食品處謝超副處長認為,《條例》的出臺,首先有利于完善管理制度、推動標準制定,解決監管中的空白點和薄弱環節,否則有些監管工作無法開展。
“當務之急,是盡快出臺保健食品監管條例,讓監管有法可依。同時,督促各地盡快完成監管職能交接,健全監管隊伍,強化監管力量,讓監管有人可用。”童敏語氣迫切地表示。
“雖然缺少上位法的支撐,但監管工作并未止步不前。”徐華鋒評價說,從建章立制、完善審批,到不斷加強原料管理、建立風險監測、強化日常監督,保健食品安全狀況正在好轉。
文章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