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工業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外均是第一大產業 我國食品工業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均是第一大產業。從國際上看,我國食品工業是世界食品工業第一大產業;從國內看,在國民經濟工業各門類中,食品工業列第一位。
我國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業增加值增長2.1%,不計煙草增長6.7%。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增長6%,食品制造業增長8.7%,酒、飲料和精制茶增長6.3%。
“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發展狀況 “十二五”期間,在后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全國食品工業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順應市場變化,推進結構調整,生產平穩增長,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經濟效益持續提高,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
1.食品工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
“十二五”期間歷年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增長率
2015年,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35億元,比上年增長4.6%,年均增長13.25;上繳稅金總額9643億元,比2010年增長71.4%,年均增長11.4%;食品工業實現利潤總額8028億元,比2010年增長56.9%,年均增長9.4%。
“十二五”期間歷年食品工業上繳稅金總額和增長率
“十二五”期間歷年食品工業利潤總額和增長率
“十二五”期間歷年GDP、規模以上工業和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
2.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
2015年食品工業資產占全國工業總資產的比重為7.1%,增加值占12.2%,利潤占12.6%,上繳稅金占19.3%。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升。2010年超過百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有27家, 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達到和超過這一規模的食品工業企業有54家,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百億元食品工業企業超過50家的發展目標。
2014年規模以上大中型食品工業企業共計5789家,占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15.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54.0%;實現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62.9%;上繳稅金占全行業的83.2%。
3.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
2015年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萬億元,達到20205億元,比2014年增長8.4%。“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7568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加54521億元,增長2.36倍。2014年全國食品工業總資產值6.5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66.6%,年均增長13.6%。
食品工業是最早開放的競爭性行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食品工業企業已經適應了按市場經濟方式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問題。目前,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88%是由企業自籌資金解決的,國家預算內資金、利用外資等其他資金來源只占到全部投資的12%。
4.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
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排在前十位的地區是山東、河南、湖北、江蘇、四川、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和吉林,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328億元,占全國食品工業的66.5%。
“十二五”期間,東部地區繼續保持了領先和優勢的地位,2015年東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97萬億元,比2010年的3.26萬億元增長52.5%;中部地區借助農業資源優勢,努力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食品工業快速發展;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15萬億元,比2010年的1.45萬億元增長117.2%;西部地區借助政策優勢,食品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2015年西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21萬億元,比2010年的1.20萬億元增長84.2%;東北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7萬億元,比2010年的0.91萬億元增長39.6%。
從增長速度上看,“十二五”期間,中部發展最快,西部次之,東北地區最慢。2010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國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比例分別為45.1:22.9:19.4:12.6,到2015年發展為42.8:27.2:19.1:10.9。從中看出,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份額占比減少,中部地區份額增加。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由2010年的54.9%提高到2015年的57.2%,基本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
5.對外貿易總體水平發展較快
“十二五”期間,2015年食品進出口總額9918億元,同比下降0.7%。其中出口3806億元,同比增長1.6%,進口6112億元,下降2.1%。2011年—2015年累計實現食品進出口貿易總額7408.9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累計增長94.4%。食品出口五年累計2871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的1750.4億美元增長64%;進口累計4537.9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的2060.3億美元增長120.3%。
“十三五”時期我國食品工業發展趨勢
中央對“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發展目標: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GDP到2020年翻一番。食品行業要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由生存性消費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費轉變;由過去的吃飽、吃好要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滿足食品消費多樣化需求轉變。
食品行業要形成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新常態。食品行業按年均增長5%左右計算,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能達到15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7000億元。
“十三五”時期主要是調結構、轉方式。這個階段是食品行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陣痛型。從外部來講,宏觀經濟形勢形成倒逼機制,總體是要渡難關、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
食品行業要實現創新發展。首先要拓展發展的空間,要適應“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其次是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轉化為新業態、新產品。第三是要在生產工藝上創新,產品上創新,行業業態上創新,利用“互聯網+”,形成新的商業營銷模式。
食品行業要形成開放發展的態勢。一是全球食品競爭格局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二是食品跨國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資本整合。三是要推進雙向開放。
食品行業要提倡綠色發展。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食品行業要有效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近些年來,全國許多縣市以發展食品工業為重點,帶動和引領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自2000年以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每兩年開展一次食品工業強縣和優秀龍頭食品企業的認定和經驗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已在全國培養和認定近200個食品工業強縣和1000多家優秀龍頭食品企業,這些強縣的食品工業產值均占到全縣的經濟總量的50%以上。通過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推動化解“三農”問題和促進新農村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創立了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食品行業要聚集特色發展。聚集發展有利于發揮綜合優勢,產生聚集效應;有利于產業貫通,融合發展;有利于完善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帶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服務業同步發展;有利于產城融合,成為新城鎮建設的載體,進而實現農業人口和農產品就地轉化,實現食品產業和新城鎮建設的融合推進。
有特色發展就是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確定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統籌規劃,業態集中,形成優勢。
食品行業尤其要重視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問題中央高度重視,社會高度關注,群眾普遍期待,企業責任重大。習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吨腥A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五大亮點:一是嚴懲違法行為;二是強化全程風險防控;三是強化特殊食品嚴格監管;四是強化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五是強化各方責任落實。
食品行業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一是調整存量,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消化過剩庫存;二是加速主食產品的工業化,適應廣大消費者吃得安全、健康、營養的要求,實現家庭廚房的社會化;三是加速產品升級換代,適應我國日益擴大的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需求,實現產品高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