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是文學大師,也是美食大師。他燒菜做飯的功夫,絕不亞于烹文煮字。經他之手做出的那一道道家常小菜,就像他筆下的文字一樣,清新淡遠,卻意味深長。
汪曾祺生性淡泊,不慕虛榮,但卻對生活滿懷熱愛。寫字、畫畫、做飯是他的三大愛好。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嗜好——愛逛菜市場。他慢慢地散著步走向菜市場,那些新鮮水嫩、挨挨擠擠的瓜果蔬菜,讓他感到一種“生之喜悅”。在他看來,買菜就像寫文章一樣,也需要構思。得先看看有什么菜,才能決定如何配菜,如何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來。
汪曾祺的淡泊表現在吃上,就是喜歡那些隨意清淡的家常小菜,而對魚翅、燕窩之類的敬而遠之。平平常常的食材,比如菠菜、薺菜、豆腐干、蘿卜,甚至西瓜皮,一經他的手烹制之后,就成了人間美味。
臺灣女作家陳怡真,親口嘗過汪先生做的燒蘿卜之后,贊不絕口。還有一道極平常的菜——“煮干絲”,做法也極簡單,就是用小蝦米吊湯,然后,把一種特制的豆腐干切成細絲,投到湯里,再加入火腿絲、雞絲,煮至入味即可。就是這樣的一道菜,竟然讓美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吃得“淋漓盡致”,連湯汁也喝了。
汪曾祺認為烹飪是一種藝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他的吃,往往與文藝創作聯系在一起。他認為,“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要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的確,在他所寫的談吃的文章里,有帶著自然清香的各種野菜,也有口味濃重的各種肉食;有川菜、徽菜、昆明菜,也有自己家鄉的菜;有各種豆類、瓜果類,也有咸菜和臭豆腐……正像他主張的文學創作一樣,“作家和評論家,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看不慣的作品”。這就像吃苦瓜一樣,有人吃不慣,但不能說苦瓜不好。汪先生的小說《受戒》正是這樣一種思想的實踐,雖然有些人不喜歡,但這并不能掩蓋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汪先生筆下那種人性的美,正像一道自然天成的美食,令人陶醉。
在寫作上獨具風格的汪曾祺,在做菜時也極具創新精神。他曾首創過一道菜,名為“塞餡回鍋油條”,方法是把油條切成小段,在里面塞上拌好的肉餡,然后,再下油鍋煎炸。先生自認為這道菜“嚼之酥脆,比炸春卷的味道要好”,想來,必是別具風味。
一生熱愛美食的汪曾祺,在去世的前夕,因身體原因許多東西不能吃,這可怎么辦呢?生性豁達的汪先生對此笑言道:“幸好還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還是能鼓搗出一桌豆腐席來的,不怕!”
這就是汪曾祺,一位真正的大師,簡單又豐富,高貴又平淡。他把生活當成藝術來經營,而他的藝術也像自己的生活一樣親切、自然而又韻味無窮。